拉平作用(horizontal effect)。这意味着,如果在法律的某一领域,赔偿额不公平地低于其他的领域,当事人可以依据宪法第3条向德国宪法法院寻求救济。[15] 然而,公平补偿和抚慰这两个术语本身的词义模糊性给法官的自由裁量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16]德国法院因此在判决中承认,他们在解决这类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465.html -
了解详情
个案中进行价值补充,这就使得当事人难以获得稳定的预期。此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极易导致法官关于法律行为有效与否的判决的恣意性。 第三,公序良俗的内涵 某项法律行为是否违反了善良风俗。对于判断某项行为是否违反善良风俗,依据事物的本质,该法律行为参与人的行为方式可能具有重要意义。[64]由于是否违反善良风俗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433.html -
了解详情
你就不能离婚。中国历史灿烂辉煌,故事太多了,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当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判决依据的时候,就增大了司法的不确定性。更有甚者,有的官员作判决, ,他们几个教授成立过一个教授法庭,这个法庭专门接受法院法官的咨询,当法院法官遇到案子,不知道怎么判的时候,几位法学教授就构成一个合议庭,对这个案件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999.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的真实目的,而不象现在这样,审判人员完全依赖于当事人提供事实以及法律依据就可以作出判决的简单化审判过程,因为有先例在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审判 单就所谓“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这样的简单的法律问题而言,我国各地的法院不知道已经作出过多少结果各异的判决。法官这样的自由裁量权还小吗?!先例判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23.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的价值取向。因此,对于每个具体案件,法官要考虑其特殊性,使其都应当得到合情、合理的判决结果。 从程序法层面上再考察,我们会发现在举证责任分配 的基本特征,即为防止对受害人不公平而将举证责任不利因素施加于可能的加害人一方,依据《西班牙民法典》第1910、1564、1683、1784条和《西班牙狩猎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9.html -
了解详情
理由只是法官对原告的权利之形成的事实主张不能形成心证,并不意味着原告的事实依据的反面是成立的,因此它缺少实质性内容。而且这种无实体内容的判决,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1-214. [5](日)中村英郎 . 民事诉讼制度和理论的法系考察[J].陈刚,林剑峰译 ,重庆: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一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17.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法律效果就不会发生。因此,法官只有在该法律要件事实存在获得证明时,才能作出有利于主张者的判决。如果不能证明该事实的存在或该事实存在与否不明时, ,一旦有无过错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法院就无从依据举证责任下判决。可见,上述规定并未能解决举证责任分担的问题。”[49]李浩教授在研究方法上深受法律要件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08.html -
了解详情
所成草案,称为“第一次刑法修正案”。1918年,“修订法律馆”在“参照各邦立法”的基础上,又对“第一次刑法修正案”进行加工,形成了“第二次刑法修正案”。1928年 方面,新中国的体制也是大陆法系式的。首先,法官基本上没有独立依据法律判决案件的权力,案件判决须经法官的“领导”批准。一般案件报庭长批准方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50.html -
了解详情
[11](P.213).但是,总体上说,两大法系所要求的判决所依据的“案件事实”,是一种“法律上的真实”(“程序真实”)[12].诉讼与科学研究不可等同。科学 力(集中表现在法国民法典第1341条)。[⑦]该原则对我国的启示:在我国目前道德约束力较弱的情况下,为限制法官的恣意,在一定范围内强调书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8.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提起上诉,主要是对一审法院判决的不服。根据广州市海事法院的法官反映,当事人对判决的不服,很大原因是因为法院的判决中没有说明理由,或者理由说明不 法官往往直接将鉴定结论作为认定事实的主要依据之一,甚至没有就鉴定结论的真实、有效性进行鉴别,也不允许当事人进行争辩。 [09]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