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解决刑事责任问题。例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当出现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情况,或者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情况,公安机关就可以作出不 的补充。第20条、第21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没有犯罪构成,所以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41.html -
了解详情
防卫行为,若行为人出于报复的意思,并无任何防卫意思存在,则无法成立正当防卫。同时紧急避险之成立,学者也主张行为人主观上有避险之意思为必要。20 引入违法论并不会导致违法与有责的混淆。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区别可以认为是“当为”(sollen)和“可能”(Koennen)之间的差异。因为从行为不法角度而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903.html -
了解详情
出来,附着于一定的载体上,作为技术措施可以存贮于硬盘空间和服务器空间中,当用户访问或者读取的时候,复制到用户的内存或者存储介质上,因此其可以满足 或者经过许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保护,而不能对处于公共领域的信息正当防卫。借鉴正当防卫的理论,技术措施的防卫应该是事后防卫,而不能主动进攻,KV300那样的防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555.html -
了解详情
中,处于过失侵权中心位置的无疑是注意义务或义务概念,义务概念将违法性、客观过失和保护性规范统一起来。[91]在众多个案中注意/谨慎义务被确定下来,贯穿了过失 进行正当防卫?),可以考虑的是,将思考重点从甲是否有权进行正当防卫转变为甲的防卫行为是否是可以原谅的从而不承担侵权责任;同时,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958.html -
了解详情
于是出于这属于正当防卫的情形这种认识才实施的行为,因而缺少对违法事实的认识,不能肯定存在故意,仅限于成立过失伤害罪(刑法第209条)(假想防卫)。对此 所无法认识到的事实全部从判断基础中排除出去这一点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范围过窄;而且,将因果关系与责任混为一谈[35]。 处于通说地位的折中的相当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23.html -
了解详情
倾向。{1}之后,人身危险性概念及其内涵,经过刑事人类学派、刑事社会学派、社会防卫论者和人格责任主义者的阐述和发展,逐渐完善和丰满起来。 最初,龙勃 实质性考察,根据行为人行为时的状况,分析行为人虽然造成危害结果,但是是否处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或者有被害人同意等等。从这一顺序可以看出,最初纳入我们视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06.html -
了解详情
为防卫行为,若行为人出于报复的意思,并无任何防卫意思存在,则无法成立正当防卫。同时紧急避险之成立,学者也主张行为人主观上有避险之意思为必要。20自助 引入违法论并不会导致违法与有责的混淆。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区别可以认为是当为(sollen)和可能(Koennen)之间的差异。因为从行为不法角度而言,规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271.html -
了解详情
力救济只是私力救济的一部分,而且是较小的一部分。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乃是与不正当的防卫相比较而存在,法律规定的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和“私了”,目的之一 处理程序的不明确导致信访案件实际处理往往随意性强,有关机构和领导人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由于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成为信访处理的常规做法。此外,由于信访机构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6.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行为{16};还有的学者认为,一切成立犯罪的行为都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合法行为,因此不构成犯罪。{17}。既然我国 甲,国家也不会对甲实施其他任何处罚措施。甲今后如果遭受类似危险或不法侵害,仍然可以避险、防卫;其他人如果处于甲的地位,也仍然可以进行避险、防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4.html -
了解详情
有关于相对人“有权拒绝”的明确规定。 然而,无效行政行为理论与一般法上的正当防卫理论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通过确立相对人抵抗权建立的无效行政行为制度是一般法 》2000年第4期。 [23] 参见柳砚涛、刘宏渭:《论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及其矫正机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4] 参见沈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