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的认定而轻易动摇刑事法治的基本原则。二是这种因果关系的推定也与我国传统的证明责任原则相违背,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要求控方承担证明因果 了变革。但是这种理念的变化并不彻底。在走私固体废物罪等罪名中,其成罪标准仍然是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这实际上仍然是以人类的人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0406.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上能够进行客观的认定和公平的处理;(5)运用刑法处罚这种行为符合刑事责任的目的,即具有预防或抑止该行为的效果。⑽还有学者认为刑罚制裁仅仅在下列 的情况,只能证明药物或其代谢物存在于驾驶者体内,因此药物测试的辅助只是减轻了对DRE测试精确性和可靠性的怀疑。(36) 尽管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都存在严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256.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变得日益难以确定与证明。对此,除非任由集体的不负责任的现象恣意蔓延,不然,决策者很难抵制其中的诱惑,而一概运用罪疑唯轻作 获得实证意义上的精确性,固然是存在问题,因为这样一来,理论就会丧失其作为批判标准所具有的功能。另一方面,一味地无视现实,过分紧缩学术的概念,导致既有的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70.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已经稳固地在香港社会扎根法官所采行的解释方法和审查标准的体系性和精确性可以证明这一点。不仅如此,支撑表达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的更为深刻的基础理论 款规定, 本条第2款所规定的权利(即表达自由权)之行使附加了特殊的义务与责任。因此该权利须接受一定的限制。但是该限制必须为法律所规定且必须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312.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可以正确的向当事人收集证据,对当事人举证分担和衡量标准,作出正确裁判提高审判质量。可见,举证责任只是在案件的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指导必然裁判结果的 规定解释与适用,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2。 [3]常怡,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刘鹏,论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765.html -
了解详情
真实的证明标准。尽管有学者主张合法性亦为证据的一个属性,但在客观性作为首要属性的情况下,合法性只能作为附属属性出现,以至于被客观性所淹没。与证据法学 范围之外以及为什么法官拒绝判断证据能力问题,下文将有进一步论述。 [38]尽管取消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呼声很大,但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其仍然运行,《人民法院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554.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预见义务)的范围内发展出了第三人获得保护的更为具体的标准(即现场、目睹、与事故受害人存在密切关系)。虽然在细节上存在出入(比如,德国法院 有序的法律逻辑框架之中,这些都有利于控制政策判断的随意性。 5.证明责任的分配。针对过错的二元结构,原被告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则:一般侵权责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350.html -
了解详情
并没有直接参与,因果关系很难证成;退一步而言,即使可以证明公权力与致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合规药害也难以解释为是个人为公益 ,88th Cong.,2d Sess.,pt.1, at 147(1964)。转引自[台]朱怀祖:《药物责任与消费者保护》,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37页。 [2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764.html -
了解详情
启动申请权,并以申请作为启动鉴定程序的必经步骤,未经申请,法官只能就双方的证明责任行使释明权,并不能主动启动鉴定程序。三是完善有关救济程序的规定,申请人 程序外,当事人也有权启动鉴定程序。[49] 四是英美国家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介绍与借鉴问题。目前国内学界对英美国家科学证据,即专家证人意见证据的可采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1363.html -
了解详情
使用替代责任比起其他部门,如刑法,更为广泛。虽然两者可能会同时发生,但替代责任与A因其违反了自己的义务(如选任B来完成某任务)所应承担的个人责任 。尽管对此存在争议,但只要拿一个标准来衡量就足够了:监护人是否可以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责任?显然不能。监护人可以通过证明自己已经尽到监护义务而减轻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03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