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 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 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274.html -
了解详情
本书所涉人物、著作和法学概念众多,其中有些已成通译。但林教授自创新的译法,反而令人困惑。比如,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被译成《法 准则”(第49页);英美法官判决中的“判决依据”(ratio decidendi)译为“理性的决断”(第205页),判例法上的“遵循先例”原则(stare decisis)被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8.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的权力。她严令任何统治行为,无论是议会或者代表大会制定法律的行为,还是行政官员的决策、法官的判决,都必须以其为圭臬。[33]宪法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保护 。 [35] 转引自徐秀义等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统计数据是依据1976年以前的宪法规范得来的,可以相信,经过近30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9.html -
了解详情
2)上诉审裁判文书因各国司法制度对上诉程序功能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国的上诉法院作为审查法庭或复审法院(reviewcourt),几乎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决定其他法庭 那么,以制定法为主要判决依据的我国裁判文书与法国模式可能更接近[70],或者更直接地说,法国模式似乎更适合我国法官现状。但我们不能不看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06.html -
了解详情
理性的推定之上。司法审判作为法官的一种实践理性活动,说到底是为他的判决结论寻找到正当性的理由与依据。这点对于现代法治社会来说尤其重要。显然, 会出现不同意见并记录在合议庭评议笔录中,合议庭最终是以少数服从多数来裁定案件的。问题在于公开判决书时,是否应当公开不同意见?[35]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法院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106.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是否仍需遵循辩论主义原则而将案件定性为纯国内案件?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未依据该份提单主张这一涉外事实因素,并且双方都未对这一事实展开攻击防御措施, :当事人在辩论时就已经知道法官的法律意见,不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无谓争辩;法官也可以从当事人那里得到建议,其法律适用的观点可以在判决前就经受批判式的检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180.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生活的外在表达形式,可能生活是这个规范命题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法官证成以规范命题为表达形式的判决结论的实质就是证成一种可能生活,当事人接受或拒绝以 司法判决的常态,而只能成为主动接受的补充。如果被动的接受成为判决受众接受司法判决的常态,那就说明作为司法判决依据的法律制度本身就不是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039.html -
了解详情
条文,而需要以法律理论进行润滑和补充。[48]当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发生不可两全的矛盾而不得不有所牺牲时,司法裁判应当以优先实现形式合理性为原则,以牺牲形式 、就事论事,而是要深入研究刑罚的目的。当法官直接依据法律条文作出的判决结果与一般人的社会常识、合理期待强烈冲突时,法官就应该特别慎重,并从刑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082.html -
了解详情
与二审都没有援引这一条款,而是判处无期徒刑。从司法先例这个角度看,法官不进行这一援引也并无不当之处。 之所以援引这一条款,判决书给 西格(Jeffrey A. Seg-al)与斯帕斯(Harold J. Spaeth)所提出的依据法官的政治偏好来解释美国最高法院相关判决的态度模型[13]。而与理由相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58.html -
了解详情
并顺利过关。即使当事人在前两个阶段并未援引先例,在庭审准备阶段由于承审法官的介入,作为其职责,是否参照先例也必须在这个阶段予以释明,以便更加具体 的损害赔偿之民事诉讼,绝大部分法院并未受到公报指导性案例的影响或约束,而是作出了与公报案例裁判结果完全相反的判决[或进行调解,而其前提应当是原告属于适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947.html -
了解详情